当前位置:易安居 > 黄历 > 民俗节日 > 民俗文化 >

鄂温克族的主要节日和风俗习惯

日 期:2015-06-03 10:26 来 源:易安居吉祥网
鄂温克族也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鄂温克族的民俗文化底蕴极其丰厚,你知道鄂温克族的主要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吗?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简陋的帐幕----撮罗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为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一批鄂温克新村,实行定居放牧,彻底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状况。
 
鄂温克族的主要节日
 
敖包会
敖包会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间择日举行。敖包,即草原上用石块或土块砌成的圆锥形祭坛,上挂许多彩布和彩纸,是鄂温克族信仰的象征物。相传,从前一个夏天的夜里,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乘坐骡子拉的轿车来到村里,哭哭啼啼闹个不休,招致暴风骤雨,使全村遭难。人们只好请来九位喇嘛念经,喇嘛凭借法力捉住了这个女子,并把她压在石头和土堆下。人们深恐其再兴妖作怪,每逢路过,便在上面添加石块,以四至六月前往添石块的人最多,后沿习下来,成为节日。节日当天,远近牧民汇聚附近的敖包前,先进行赛马,尔后由喇嘛诵经行祭,全体参加者都要往敖包上添加石块。祭后还要举行摔跤、歌舞等活动。
 
那达慕
那达慕原为祭祀集会,如同敖包会一样。“那达慕”系蒙语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它是蒙古族、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同的节日,但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每年夏秋之际举行。节日期间,各地鄂温克族农牧民都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头包各色头巾,骑着马,赶着牛,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地汇集于约定地点,进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及祭祀活动。解放以后,那达慕的活动内容已有根本性的改变。健康的文体活动取代了过去的宗教祭祀。那达慕大会已演变为农牧产品的集市贸易和物资交流大会。盛会期间,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购销两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奥米那楞
奥米那楞是鄂温克语,意为四月会,鄂温克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三举行,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则多在农历八月间举行,历时四至七天。节前,主祭萨满由人陪同到各家走转。每到一家要按太阳运行方向绕毡房走三圈边唱边敲鼓。主人拿一碗牛奶往陪同人身上洒,家里其他人则往他们身上洒泼酸奶,直至他们进毡房绕火堂三圈站到西南角后停止。这时,主妇将一碗奶泼洒到毡房顶上,然后以烟敬客。节日当天,人们携带牛、羊、马肉以及布、砖茶、糖、油、哈达等礼物前往主祭萨满家里。主祭萨满家院内立一棵桦树,再于屋内立一棵柳树,两树间系一根麻绳,树枝与麻绳上挂满五色布条。仪式开始,主祭萨满与陪祭萨满共同跳神,并向神灵祈求氏族兴旺与庇佑,围观者围成十几个圆圈,歌舞唱和。之后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
 
春节
鄂温克族春节于毎年农历腊月三十日晚上,鄂温克族便用羊肉、乳制品、糖果和点心等供奉祌祖,早晚要给祌供灯,直至初三。大年初一,各家要磕头敬拜神祖,然后给长辈和兄长磕头拜年,受拜者要赠以礼物。晚上,人们围着篝火跳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从左向右转动,步伐简单却生动活泼。表现狩猎生活的野猪舞更是活泼有趣,两个猎手身穿毛朝外的狍皮服,脸上涂擦白粉,身体略向前倾,双手放在背后,用肩互相顶撞,同时嘴里发出“吼”、“吼”的声音。节日里人们喜食鹿、犴、野猪等兽肉,并常常歌舞达旦。
 
汉西
汉西,鄂温克语即清明节,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五日这天,鄂温克族家家户户备置酒菜及乳肉等食物,前往先人墓地祭奠,并燃烧用金银箔纸制作的元宝和日月,以示为冥间死者送去钱和光明。
 
祭火神
祭火神又称祭火主。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牧民的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傍晚举行。旧时鄂温克牧民以为火的主人是一位神,每户人家的火主便是他们的袓先,相传火神是个头发散乱的老太太,故参加祭祀成员仅限于妇女。据传是夕火神归天,故家家要礼拜供送。届时,先烧一堆篝火,在火堆的北面放一张桌子,摆上各种供品,在火堆的东、南、西三个方向铺上褥子。在祭火神的架子四周挂上五色布条,架子里用木条搭数层木框,放一羊胸骨,上撒羊肚油后点燃。主祭人跪在火前,口中不断念着:“呼日那,呼日那……”并向火中投进各种供品,以祈求火神宽恕这一年的不敬之处。念毕,和大家一起叩拜。自祭火神的当晚起,三日内,禁止用铁器、木棍拨火,禁止掏炉灰和打扫房屋。
 
祭吉雅奇
“吉雅奇”,鄂温克语即牲畜神。鄂温克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或六月牲畜膘肥时举行。鄂温克人认为,牲畜是“吉雅奇”赐给的,祭祀“吉雅奇”才能使牲畜繁殖。祭时,以稷子米或大米粥做成供品,盛于一个口袋,然后在一块方形毡子上,用各氏族种马的鬃尾绣制一男一女两个人形,分别放在口袋左右进行祭拜。祭毕,供品先由未出嫁的姑娘品尝,之后,大家才能分享。
 
米阔鲁节
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节日这天,牧民早起,到马圈里依次将二岁马(有些地方为四岁马〕套出放倒,剪去马鬃、马尾梢,并在马右臀部打上烙印标记。之后大家给羊去势(阉)剪耳记号。剪下的鬃尾和耳块由牲畜主人保存。按传统习惯,这天老人要送给自己的女儿、外甥、侄以母羊羔,祝福他们日后牲畜兴旺。仪式结束,主人请大家到毡房饮茶喝酒,吃手扒肉和奶食品。主人手捧斟满二杯酒的木盘,依次敬客后,向主持给羊去势的人敬献哈达。并向大家宣布当年所产幼畜的数字,大家即向主人祝贺牲畜兴旺。酒宴结束后,另一家主人便前来邀请所有的人转到自己家里帮助去势并宴饮。晚上,人们身着盛装,远近亲朋好友聚集一处,歌舞娱乐,欢饮达旦。
 
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每年的6月18日举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目。过去“瑟宾”节中要祭祀“巴伊纳查”神(山神,又写为“白纳查”或“巴伊安奈”),现在牧区鄂温克人在这天早晨祭祀敖包为多,在白天要进行抢“枢”、摔跤、赛马、射箭、“米日干”车、布龙、夺宝、腕力、颈力、拉棍等传统的体育项目比赛。夜晚,还要举行篝火晚会,人们跳“彩虹舞”、“鲁日给仁”舞、“斡日切”舞、熊斗舞、“爱达哈喜楞”舞等,唱着“扎恩达楞”,载歌载舞直至深夜。
 
米特尔节
米特尔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举行。鄂温克人认为从这天起天气转冷。有羊群的人,这一天将种羊赶进羊群,并开始宰杀牛、羊,贮存冻肉,准备过冬食物。出卖牲畜与否,也在此日决定。
 
帕斯克节
帕斯克节又称复活节,是信仰东正教的部分鄂温克族宗教节日。每年公历4月13日举行。旧时,人们提前于4月7日即开始陆续到教堂礼拜,并饮酒吃好食。4月13日这一天,人们把整鸡或鸡蛋染成红色供于万能的神前。
 
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
 
鄂温克族的日常习俗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客人就在哪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牧民不论男女,一般从六七岁开始帮助父母看管牛犊,女孩从10岁开始跟母亲学挤牛奶。如果女孩子过了10岁还不会挤奶,就会受人讥笑。男孩7岁开始学骑马,最初和父兄骑一匹马,或者备小鞍骑老实马。男孩学会骑马后就可以参加赛马,再大一些就要学习套马、驯马的技术。
 
鄂温克族的婚俗
鄂温克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鄂温克猎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亲、订婚、结婚几个阶段。临近婚期,男方家不管离女方家多远,都要迁到女方家附近。结婚之日,新郎在父母亲友的陪同下,带上送给女方的10只驯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样的队伍到路上来迎接。双方相遇后,新郎新娘拥抱接吻,并互赠礼物。然后大家进撮罗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结束,举行婚礼。有趣的是,他们的婚礼不在室内,而是在野外举行。届时,他们在清理过的河滩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称为“欢乐之火”的篝火,然后人们把新郎新娘从撮罗子里簇拥到篝火边,并以火为中心围成一个半圆圈,由一位主持婚礼的长者宣布婚礼开始。主婚人用桦皮杯斟满两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泼在火里,表示对火神的尊敬,接着再向双方父母敬酒。然后新郎新娘互相拥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参加婚礼的人拉成一圆圈,载歌载舞,欢度良宵。
 
鄂温克族的食俗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鄂温克族的丧葬习俗
鄂温克族在葬制上存在过风葬、火葬、土葬等。此外通古斯鄂温克人和使鹿鄂温克人,受到俄罗斯人的影响,在信仰萨满教的同时,还信仰有东正教,对逝者以东正教的习俗进行安葬。
使鹿鄂温克人在受东正教的影响后,对去世者进行入棺埋葬。一般在棺材里边铺上毯子,把尸体洗好后,换上白衣服,再装入棺材,把死者在世时用过的烟袋、杯子、水壶等东西打坏后放进棺材内,还放一个耶稣像和四块点心。
出殡前要杀一只或二只黑色的驯鹿,搭一个有四个柱子的棚子“德利”。将驯鹿的头放在朝日落的方向,这意味着驯鹿驮走死者。死者的用具猎枪和刀子可以留给亲人,衣物铺盖等用品要烧掉。死者一般都在小山头埋葬,坟前立一个十字架。这种架子的制作,因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通古斯鄂温克人也是受东正教的影响,葬礼一般要请牧师念经引路。用“刚嘎”草煮水,洗死者的尸体。梳头后,给男人戴新帽,女人则戴头巾。衣帽是按季节穿戴。埋葬后,要到教堂登记,说明死者的姓名、年龄、和死去的月日。
棺材一般用“义热库特”木(落叶松),禁止用杨木。送葬后,把逝者住过的蒙古包要移动一下,追悼会一般都在已经改换了位置的包里举行,如果在固定的房屋去世时,要把“刚嘎”草用火烧的烟来熏屋子。
一般死在野外和缢死的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坟的周围架一圆形或方形的圈栏。小孩死后,用洁白的布包上后,放在小型木棺材埋葬。认为小孩是纯洁的,不需要请教牧师念经,自然会走向光明之路。
萨满死后,请另外的萨满来跳神引路。尸体不能放卧,使其坐着,也用“刚嘎”草烧水洗身,给穿好衣帽,杀一只羊供在灵前,运出尸体时,在蒙古包门西侧打开一个缝隙运出。对萨满的葬法是,堆以石块为墓,在上面搭一个柳条棚,盖上白布或白色的毡子,把尸体坐放在里面,萨满的法器如鼓和槌子等,按萨满的遗嘱挂在指定的松树上,萨满的“舍卧刻”以及法衣等都挂到墓的后面。萨满在世时献过祭的马,于送葬时,背上鞍子也牵到墓地,绕墓地走九圈,牵者说:这是你在世时所骑用的马,献你骑用……等。然后解下鞍子,把马和鞍子都放在墓旁,马自然会跑回家去。
萨满去世后的第九天,要到墓地上进行一次追祭,鄂温克语叫“陶儒”。葬过萨满的地方,人们决不在该地附近定居或宿营。
 
鄂温克族的服饰
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和居住地的分散,各地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习俗各有特点。猎区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基本上以兽皮衣服为主;从事畜牧业的鄂温克族,通常用羊皮做衣服。
猎区鄂温克族的皮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他们根据气候和季节的变化更换不同种类的服装鞋帽。在漫长寒冷的冬季,人们多采用冬季猎取的兽皮作服装鞋帽。例如,男人们冬季常穿的袍皮袄(南得苏恩),就是用冬季的狍皮制作的。此时的兽皮,皮板厚重,绒毛较密,抗寒性能好且不易掉毛。在春秋两季,人们用短毛薄皮作衣服。夏季穿的狍皮衣服(哈拉米),通常用光板没毛的兽皮制作。下身穿狍皮裤子(南德额克)或犴皮裤子(耶什塔姆)。
牧区鄂温克人的传统服饰,通常用羊皮制作,如羊皮大衣(苏温)、短皮衣(胡儒木)、羊皮裤(苏威)、羊皮袜子(道克陶恩)等。其中,最为贵重的当属羊羔皮袄(胡布其苏温),这是人们逢年过节、访亲会友时穿的礼服。一件成人穿的羊羔皮袄,通常要用30多张羊羔皮,外面用布或绸缎做面,而且缝制起来费时费力。
鄂温克人穿的靴子,种类很多。有用狍腿皮做的靴子(其哈米)、犴腿皮做的靴子(合木楚热)以及用牛皮、羊皮和马皮做的皮靴(温特)。由于受周边农业民族的影响,鄂温克人也开始用布做鞋或靴子。
鄂温克族的帽子,以狍头皮帽(灭塔阿温)最富民族特色。特别是在狩猎时戴上用完整的狍头皮作的帽子,远远地看上去像狍子一样,容易给野兽造成错觉,便于狩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各种时尚服装传入鄂温克族居住区,改变了鄂温克族服饰习俗的面貌。在一些偏远的牧区或猎区,人们仍然可以看到鄂温克人穿着民族服装辛勤劳作的身影。在访亲会友、举办婚礼、逢年过节和举行重大活动时,鄂温克人仍然喜欢穿民族服饰。进入21世纪以来,鄂温克人多喜欢穿中山装、便装、休闲装以及现代衣裙等时尚服装。只有在民族节日、重大活动以及边远的牧区或林区,才有个别鄂温克族妇女穿着民族服饰。
 
鄂温克族的居住
鄂温克族比较古老的住房是“撮罗子”,呈圆锥形屋架,高3米左右,底部直径约4米,在外面围盖上桦树皮、兽皮即可住人。顶部留出通烟口。撮罗子搭制方便,至今仍为进山狩猎的邻温克人使用。也有居住土房和木刻楞式板房的。但多数人家以住“俄儒格纠”(蒙古包)为主。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鄂温克族牧民、猎民都实现了定居,许多人家建起了砖瓦房,住房内部结构和设施也在发生变化。
 
鄂温克族的禁忌
产妇未满月前,忌外人带枪或钥匙进屋,以防产妇断奶。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忌理发、刮脸,带孝者尤忌;忌说“死”,若老人死,要说“成佛了”;小孩死,要说“小活了”;搬家时,忌在曾死人的地点留下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忌谩骂牲畜;忌抛撒奶类食品,若不慎撒落,应将所撒的奶少许于前额;忌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换衣帽穿戴,否则以为狩猎将无所获;禁止女人摸男人的头,俗信男人头上有佛,摸男子头是对佛的亵渎。除此之外,该族还有诸多狩猎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门忌等。
 

在线速查
个性查询
配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