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易安居 > 黄历 > 民俗节日 > 24节气 >

立春的习俗

日 期:2015-04-03 15:25 来 源:易安居吉祥网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天,24节气之一,于每年的2月3日~5日交节。立春自古以来颇受重视,民间也有“新春大如年”,“春朝大于年朝”的说法。立春这天,民间有很多习俗,一起来看看立春的习俗吧!

 
 
立春的习俗
 
迎春
立春作为节气形成于周代,而立春的重要习俗——迎春的产生和正式举行则开始于东汉时期,《后汉书·祭祀志》记载说:“立春之日,宵肯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者至,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此后历经各个朝代,成为官方重要的礼俗活动,到清朝时,达到高潮。
在清朝,迎春礼仪由中央政府制定并且在全国统一施行,其范围遍及中国整个农业地区。东起胶东半岛、福建沿海,两到甘肃、宁复一带,北自东北边陲的黑龙江,南抵海南岛,无不举行迎春礼。
在迎春礼俗活动中,各种娱乐活动十分活跃。在河南信阳,市民玩鱼龙、角抵,髙跷等游戏;在甘肃灵台,立春前一日,有“社火过堂”习俗,“官令招集各里、各甲杂业人等,名为七十二行,各按职业分穿朱衣玄裳,妆成故亊,会聚县署大堂点验”。
 
打春
打春又叫“鞭春”,是鞭打春牛的简称。春牛是一头泥塑的上牛,以桑木为贵架,身高四尺,长三尺六寸;头尾全长八尺;画四时八节三百六十日十二时辰图纹。
打春,通常在立春时刻或立春日早晨举行。打春仪式最髙由皇帝亲自主持,太监执行。南宋周密《武林旧亊》卷二中说:“立春,前一日,临安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御药院例取牛睹以充眼药,余属古阁婆掌管。预造成小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备随以金银线彩段为酬。”这个活动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描述,不过没有“驾临幸”的记载。
地方上,各个县以上的政府都要主持打春牛活动,但各地稍有不同。例如顾禄《清嘉录》卷一写苏州立春前一日,在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淸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观者如市,男妇争以手摸春牛,谓占新岁造化”。到了“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竟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球相赠,预兆丰捻”。而扬州的迎春仪式在城东“蕃厘观”内的“后土祠”内进行。这位“后土神”是女的,称后土娘娘。这一天,扬州的府官身穿朝服,带着一班随从,抬着春牛到后士祠举行仪式、宣读祭文,然后用“五彩鞭神”抽打春牛、直到春牛被打晬,将碎了的泥土拌和五谷撒向空中,祈求后土娘娘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立春后一天,举行“劝耕”仪式,官员们来到扬州城北的天宁寺西侧的“省耕时舍”,由知府亲白驾牛套犁,扶着犁把耕田,再象征性地撒些谷物种子,意味若春天的农作开始。
在山东齐河,“至立春时,各官出拜芒神毕,各执春杖击牛者三,以示劝耕之意。随从胥役将牛马打碎,谓之‘打春’”。《宝山丑志》载:“至日,鞭牛碎之,随取另制小土牛,侑以銨吹,分送乡达。民间争取春牛土竟床卜,云宜田蚕。”
在辽宁义县,众官立春日齐集官衙前鞭牛“打春”。打春时,拿着纸鞭鞭牛三下,打第一鞭时唱“一鞭风调雨顺”,打第二鞭时唱“二鞭国泰民安”,打笫三鞭时唱“天子万年春”。在吉林海龙,也是在立春这天打春,唱颂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三级,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合诚官民人等一休鞭春。”并在门壁写上四个红字:春王正月。
 
抢春
官吏打春后,春牛破碎,人们抢取牛土和牛纸的行为称为“抢春”。有些地方,制作春牛时在牛腹中亊先放些食品,供人们争抢。河南汝南立春日,“郡守复率僚属至春场,亲自扶犁绕春场一周,僚属亦次第仿行。春气透,鞭春牛,牛腹预藏胡桃、柿饼、栗、枣、花生等物,鞭后散落在地,民间男女多争食之”。
抢春的习俗在各地流行,只是各地民众对抢来的牛土或牛纸有不同的用途。在山西潞城,人们拾春牛土,以避牛瘟。在云南景东,农民争相取春牛之土春棚之枝,带回放在牛栏间,据说可以使牛不生病。在广东东安,立春日鞭土牛,百姓争取土牛身上的泥块放到猪圈中,说这样可以令猪壮如牛。在江苏苏州,人们也争抢春牛。据说抢了红色纸,家里难免发生火灾,抢了青色纸,家中会有人害病,抢了黑色纸,则晦气临门,似如果抢到了黄、白色纸,则大吉大利。家有未出痘的小孩,用红线将牛尾穿起来挂在牛角上,据说可以免疫。在陕西靖边,“小民争抢春牛,得撮土即调水涂灶,或剥得牛身席片,用纸糊为器,谓岁收必丰,年运必达”。在尚陵,人们争相用土中皮涂灶,叫做“祛蚍蜉”。
 
打春官
打春官流行于浙江等地。每年立春日的“迎春”活动中,由当地管农亊的胥吏,有时是乞丐扮演春官,头戴无翅乌纱帽,身穿朝服,脚登朝靴,坐在四周围上红布的明轿中巡游街市,表演幽默风趣的动作。也有拿若“春鞭”边走边表演赶牛的。人们争向春官掷米,谁掷中了一年吉利。
 
戴春鸡
春鸡又叫迎春公鸡。“戴春鸡”,流行于河南及山东滕县、费县、曲阜等鲁南地区。立春前,年轻妇女用彩色碎布缝制“送春娃娃”“唤春咕咕(布谷鸟)”“迎春公鸡”之类节日佩饰物,立春日佩挂在孩子胸前或左衣袖上,预示新春吉祥。未种牛痘的孩子,存鸡嘴里还要衔一串黄豆,以鸡吃豆来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在河南项城,人们剪彩做春鸡,大多戴在小孩的头上或袖上。在山西灵石,立春日用绢做成小孩形状,俗名春娃,戴在儿童身上。
 
写春贴、作春福
春贴是立春时节用来装饰房屋的。东北人家每逢立春日喜欢在红纸上书写“宜春”二字,贴在房门上。这个习俗早在晋代荆楚地区就已经存在,如《古今图书集成》和《岁时杂咏》记载,北宋司马光和欧阳修都写有类似绝句的春贴。
民间则在大红纸上写上“立新春,大吉大利,万事亨通”或“春”、“福”、“寿”等字样,粘贴在门框、户牖(窗户)间,或大门外贴“出门见喜”,或在十字路口上贴上“姜太公在此”等春贴,认为它可保康泰吉祥。
在立春日云南景东县祭祀祖先、安徽泾县祭祀土地神、浙江和湖南一些地区祭祀太岁。有的地方还安排巫祝主持祭祀活动,如在浙江会稽,立春巫师祷祭,叫做“作春福”。
 
春盘、春饼、春酒
春盘源自晋代五辛盘,用于宴席和馈赠。这五辛分别是:小葱、大蒜、辣椒、姜和芥末。《遵生八笺》记载,晋于立春日以芦菔(萝卜)、芹菜为春盘。唐代立春用的春盘,据杜甫《立春》诗写道:“春日春盌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吋。盘出商门行白玉,菜傅纤手送春丝”,就有生菜和萝卜丝,苏轼的诗欧莱单上写宋时的春盘:“辛盘得春韭”、“青蒿黄韭试春盘”,则是青蒿和黄韭。明清立春用萝卜和生菜制作春盘。
时代和地域不同,盘中之物也就稍有变化,但大都是用五辛搭配时新的蔬菜。有时候,人们爱在春盘的搭配组合上花些心思。比如将芹菜、韭菜和笋调和,取勤劳长久蓬勃之意;又比如将萝卜、生菜摆弄在一处,即元好问《春日》诗中说的“载红晕碧助春情”。
春饼与春盘齐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眘饼是把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的。“春饼卷春盘”,即将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襄卷共食。清代林兰痴有诗曰:“调夔汤饼佔色春,春到人间一卷之。二十闪番风信过,纵教能画也非时。”
吃春饼是北方人的习俗。春饼就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用饼铛或锅烙制而成。在清朝吋,春饼的制作程序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令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蒜花、黑枣、胡桃仁、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到了现在,春饼的吃法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莱。
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吃春饼讲究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收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在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
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脏也。”卞春无酒,农舍间会少了红发酡颜的醉翁,农民们也少了“把酒话桑麻”的雅兴。宋诗中提到立春饮的酒常是黄柑酿的。现在,北方人喝的是烧酒,南方人饮的是米酒。


在线速查
个性查询
配对查询